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清穿之八阿哥 > 第125章 番外·日常

第125章 番外·日常(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皇太极坐在桌案后面, 微微蹙眉,

“我大清入关已三月有余,军队虽然推进顺利, 然而民间似乎仍有些反抗的声音,百姓广众, 人心难求, 诸位以为该当如何?”

都城已由盛京挪至北京,乾清宫已修缮完毕, 盛京汗宫也已移入紫禁城中。

海兰珠正位中宫, 居坤宁宫, 平安虽然年岁已长,但仍然在两人刻意的忽略下在宫中分得了一处宫殿,仍居宫中。

原该是已经到了出宫建府的年岁,但谁都能看出来皇上与皇后舍不得太子, 绝口不提此事,内务府最会察言观色,于是修缮出距离坤宁宫最近的一处宫殿,当作太子寝宫。

平安仍旧和往常一样,在书房里旁听议政。

商贸司不比其他官署, 带上文书就能搬家, 商道与港口的位置不变, 商贸司的位置也不便轻动, 如今还在盛京。

这几个月来的所有消息都靠着几位侍中轮流进京汇报,京师也已经在兴建新的官署了, 平安说清闲也不清闲, 但总之是能待在书房里的时间更多了。

圣上虽问, 但有太子在, 诸位大臣觉得不必开口,一群人齐刷刷的转头看向平安。

怎么回事?

课堂上被提问的感觉怎么回来了,他翘首以盼看热闹的同学们可没有这么大的年岁啊。

平安:“……”

平安:“儿臣有一点拙见。”

改朝换代所谓之百姓民心向背,总归躲不过土地和赋税。

土地才是农民之本,明朝后期土地兼并严重,清朝入关后又大肆圈地,这两种行为无疑都在侵犯着最广大农民的利益。

“若要民心所向,不如以利益诱之,农民最看重的便是属于自己的土地,想要收拢民心,不如从分地下手。”

平安指着京师附近的地图,

“这头一项便是要先限制贵族圈地,镇压起义,打击李自成军,八旗军队功不可没,但肆意圈地之风必须禁止。”

今日来书房议政的多是朝中实臣,高位虚待的皇族亲贵并不在场,但即便他们在,平安也会这样说。

“百姓没有土地,或土地所出并不能温饱,则起义屡镇不止,国无一日安宁,再者,以土地换户籍,也益于重新核查人口,厘清户籍。”

八阿哥不开口则已,开口便是能震动朝廷的大事,百姓苦圈地久矣,但能圈地的都是宗亲贵族,谁敢提出异议呢。

而且说到底,不许大肆圈地,无非是触及皇室宗族的利益,和他们只拿朝中俸禄的臣子并无关系,这趟浑水要不要趟,还有待商榷。

平安说完,书房内寂静一片,原本齐刷刷望着他的朝臣们都垂下了头,唯有皇太极拿指节轻轻扣着桌面。

玉扳指和木桌撞出一声声令人精神紧绷的闷响。

在这令人焦灼的紧张中,皇太极面上看不出喜怒,只是沉声问道,

“流民滋扰,社会不安,明朝户籍已废,给百姓分地虽然可以吸引一部分流民入籍,但仍然无法保证无人偷逃赋税,这又该如何呢?”

在中国古代,大多数朝代实行的都是人头税,赋税按家庭户人口数量缴纳。

按人纳税能极有利的把人口都限制到土地生产上来,一定程度上还能抑制商业的发展,达到重农抑商的目的,故而这种纳税形式一直流传了下来。

八旗将领如今征战在外,圈地之事此时还不适合严令遏止,但分地于民,重新核定户籍,却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中原气候温暖,按平安的说法,此时把地分下去,夏天还能再种一茬玉米,确实是已经到了该考虑的时候。

初时在关外土地产出不高,也就根本没有赋税这回事。

随着逐渐向南侵吞,越来越多的汉人和可供耕种的土地纳入大清版图,才逐渐有了赋税。

关外的赋税是按土地产出征收的,高产作物由八阿哥推广,税率也是由平安定的,五十税一,征收比例极低。

民间感念八阿哥的恩德,土地产出富裕,赋税从来无人偷逃。

闲暇时还能去工厂打些杂工补贴家用,若不要工钱,还可以抵平时的力役,或者拿已经交过税的工钱,纳税之事更是不必担忧。

赋税上百姓几乎称得上踊跃,何况户部还有八阿哥交着大笔的商税,他们原本在关外时根本不用担心这些。

现如今要面对中原的广阔土地,赋税问题当然不能再如此草率了。

圈地问题略过不提,朝臣们终于到了能发挥作用的时候了,七嘴八舌的讨论起利用分配土地吸引流民入籍的方法来。

将众人的意见归纳一下,无非是从减赋入手,依靠入籍时给予的优惠待遇来吸引流民。

短期来看确实会有一定的效果,但恐怕长期下去,仍然会同之前的每一个封建王朝一样,基本土地制度没有变化,民间还会继续走上土地兼并的老路。

其实面对皇太极的问题,平安有一个从后世得来的解法。

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为了解决丁税与田赋冗余问题,缓解土地兼并导致的各阶层矛盾尖锐问题,索性直接废除了人头税,把丁税均摊入田赋之中,征收统一地丁银,相当于是放宽了对户籍的限制。

而他们现在或许可以借鉴,直接跨过赋税制度改革的那一步,让隐蔽人口再无意义,也就可以厘清户籍了。

不过同样的,若是进行了这样的制度改革,农民不再被束缚在土地上,也会对农业为本的国策产生一定的冲击。

“儿臣以为,继续借鉴关外现行的模式或许可行。”

平安加入纳谏的人群,

“田税以亩产为比例征收,不以人头为准,而以土壤面积和产量多少划定,富余的生产力还可以流入工厂,成为我们的工人。”

“力役折为银钱征收,专门雇佣壮年劳力来兴建各种社会工程,折银征收的力役则足矣支付他们的工钱。”

动摇农业相当于动摇国本,宁完我第一个提出反对意见,

“此法不行,如此一来百姓离开土地,何人再来从事生产呢?”

入关之前毕竟还只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随便平安怎么折腾,可入关之后面对广阔中原,前朝留下来的规矩恐怕不便更改。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